丰姐瘦身
上世纪90年代,金庸说要出钱盖楼藏书,杭州市政府:批你两亩地。
1996年,金庸花了1400万元在杭州建了一间云松书舍,后期又额外出钱装修,可建成后他只住了两天一晚便离开了,几个月后连楼带书捐给了市政府。
是什么让金庸决定宁捐不居?
“金庸”本叫“查良镛”,他出生于海宁市一个名门望族——查氏,这个大家族在康熙年间以及后续历史上出了许多翰林学者、文学名人。
在家族笔墨的熏陶下,查良镛慢慢走上了写作之路,幼年时其父每天剪存的《荒江女侠》是他第一次接触小说,自此深陷其中,从此踏上了武侠创作之路。
有人说,一本著作,在描述故事,揭露社会、现实、人性、情感等多种意义的同时,也是作者一个隐晦的表达方式,向世人诉说复杂的人生经历。
查良镛或许也不例外。
那时候战乱频仍,但查良镛从未放弃读书。他在初中时和同学一起编了一本初中参考书,却因讽刺一位教导主任写的具有投降主义意味的文章而被开除。
好在校长惜才,查良镛去了衢州中学就读。
一次投稿,让他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贵人——陈向平。
当时查良镛还只是一名中学学生,却凭借一篇《一事能狂便少年》获得陈向平的欣赏,还为他取了“查理”这个笔名。
这位《东南日报》主编欣赏之余,也对这位想法大胆的新青年产生好奇,在衢州出差时特意寻访,俩人相谈甚欢,成了“忘年交”,直到查良镛上了大学,俩人依旧有书信来往。
然而,查良镛虽然考上大学,但因不满校内学生行为被投诉,退学后的他只能在图书馆挂职,不过也因此阅读了大量的书籍,沉淀了丰富的知识储备。
后来,在陈向平的推荐下,他成为一名外勤记者。不到一年,内战爆发,查良镛到上海一所大学做插班生,继续学习并兼职译文编辑。
没多久,他去了香港,正式开启了武侠小说连载之路,做过编剧,办过《明报》,功成名就的他也有了自己的家,弥补了儿时丧母,父亲另娶的缺憾。
可因为工作繁忙以及种种原因,两次婚姻均以破裂告终,后查良镛娶了林乐怡。
1972年,查良镛封笔回国,曾担任政坛职务直到1993年决定退休。
1994年,查良镛目睹金庸图书馆在家乡落成后,突然想在杭州有个房子,用来安心写作和以文会友。
当时杭州市政府听说后,便在西湖畔划了两亩地,查良镛出资1000多万盖了一间云松书舍。
两年后书舍盖成,查良镛把这些年攒下的书籍、文献作品搬入书舍的藏书楼。可就在众人以为查良镛会在杭州定居时,他很快便离开了。
据“大侠”的朋友所言,查大侠觉得这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书舍太大了,一个人住有些浪费,不如大门敞开,让更多人享用。
几个月后这栋历时两年的古韵书舍被“查大侠”捐给当地的市政府免费开放,让更多的人感受金庸笔下的侠骨柔情。
往来之间,有文人墨客,有自媒体作者,有摄影师,还有众多远道而来的金庸迷。
有人说云松书舍就是“笑傲江湖”里的“梅庄”的真实写照,还有些游客特意奔赴书舍试图探险“地牢”,可小说就是小说,现实中的书舍也只是一栋墨香浓情的书舍罢了。
不过对此书舍还有个波折。
据报道,这间书舍曾被改成“豪华会所”用来赚钱!主楼曾用来宴请宾客,一顿饭就上万元,想喝茶?百元一位,普通游客只能望而却步。
而后这种歪风怪象披露后,这栋书舍又开始面向群众,更多的人都有机会在此感受“查大侠”的故事,体会书中荡气回肠的侠义之风。
这栋云松书舍,也便成了查良镛和杭州城之间的情感牵绊。
参考资料:
1、金庸—百科
2、晚潮云松书舍:一半是剑影,一半是书香—钱江晚报
3、探访金庸西湖“书房”云松书舍:耗资千万遗爱人间—中工网
4、【海上记忆】写稿、吃夜宵、听滑稽,第一次结婚,金庸:“以前在上海辰光”—上观新闻
5、今日一品 | 云松书舍:金庸留给西湖的武侠记忆—品牌杭州
6、金庸捐赠西湖书舍被改为会所 最低消费500元—华西都市报
7、马云所创江南会金庸所创云松书舍等会所关停—央广网
